非轉基因身份保持(IP)體系
非轉基因身份保持(IP)體系是為防止在作物種子、農產品、食品、和飼料等產品生產中潛在的轉基因成分的污染,從非轉基因作物種子及其田間種植到產品收獲、運輸(出口)、加工及進入市場的整個生產供應鏈中進行嚴格的控制、轉基因檢測、可追溯信息建立等措施,確保非轉基因產品的純粹性,并能提高產品價值的生產和質量保證體系。
*對可能影響受控供應鏈的轉基因污染進行風險評估,根據控制目標的不同建立體系,確定隔離措施和可追溯的范圍,并選擇控制風險所需的程序及要求的嚴格程度。 辦理出口非轉基因CIQ檢驗證書
4 風險評估與再評估
4.1 風險評估
組織應建立程序,進行風險評估,確認原料及生產過程的轉基因污染風險,并確定需進行重點控制的關鍵點。
組織應確定風險評估方法,風險評估應以風險分析結果為基礎。風險分析應考慮但不限于以下內容:
a) 法規規定的轉基因標識閾值;
b) 種子的轉基因狀態;
c) 官方正式批準或未獲批準種植或商業化使用的轉基因品種;
d) 原料供應商所提供原料的轉基因狀態;
e) 生產過程的控制措施;
f) 運輸、貯存、銷售環節的控制措施;
g) 原料、產品的轉基因檢測結果。
4.2 風險的再評估
為持續保持體系的完整性,組織應建立程序,確保當體系發生變化或存在發生偏離控制的可能性時,應確認風險再評估的必要性并實施評估。在以下情況但不限于以下情況發生時可考慮重新進行風險評估:
a) 轉基因政策發生變化;
b) 原料、種子、生產工藝等變化;
c) 發生嚴重不符合事件;
d) 每年應重新進行一次風險評估。
組織實施風險評估與再評估的記錄應予以保存。
4.3 風險評估與IP控制措施程序的關系
組織依據可能產生轉基因成分污染的風險分析和評估的結果,在確保對識別出的風險能夠提供足夠控制措施的基礎上,選擇建立并實施相應控制措施程序來對風險進行控制。
相關評論 共0條